【Day 24 – 不做溫室中的小花】
我在日本的工作是協助營地活動,每日見到日本的小朋友,不禁想起了香港的小朋友,兩者的確有不同。這幾天來了一批近一百人的六歲幼稚園生,個個都非常活躍,樣子很日本式的Kawaii(可愛),小孩嬌嬌的叫嗌聲真的令人心融化。 黃皮膚的我在小孩的眼中是日本人,個個都走來跟我bilibala bilibala說一大堆日文,只可惜我不會日文。即使是老師,都不太會英文,溝通上有不少阻制。幸好,肢體語言是世界通語,我發現即使配搭英文,甚至廣東話,效果無異~整個溝通的畫面實在頗為有趣。
想不到這班小朋友竟然會來玩三日兩夜的營活動,他們只有六歲!更是一百位!!!如果是香港,極其量應該只做到日營吧?隨行有十多個老師及工作人員,用工作人員來形容好像有點怪怪的,但他們不像老師,而是一隊攝製隊!他們手上拿著看似很專業的攝錄器材,光是大大部的錄影機都有三四台,還有遠程的單反相機和好幾部數碼相機。我一開始被如此陣容大的攝製隊嚇倒,想不到幼稚園旅行(可能是畢業旅行)出動到專業器材,看來日本人很著重小孩成長的紀錄?當然,文化衝擊不只這些~
今早還帶這班小朋友玩canoeing!人人穿上迷你救生衣,手執木伐,坐上小船,落池塘划艇。晚上還有營火大會,是真的campfire,老師還給每位小朋友一個小蠟燭(放在鋁罐內),類似傳光禮般逐一點燃罐中的蠟燭。從小長輩教我們不要玩水玩火,最好是有多遠,離開多遠,但今日卻見到日本的小孩被安排在安全的情況下接觸這些在我們眼中的「危險物品」,實在很不同。
而我很贊同這樣教育,小朋友是應該給予機會去接觸和嘗試,他們才知道什麼是什麼。有時候香港的小朋友太被保護,大人們總是害怕其受傷而不許做這也不許做那,落得事事紙上談兵。回想從前,老一輩還是小孩時,都是跑跑跳跳、跌跌撞撞中成長,為什麼現今的小孩就不可以?為什麼我們非要把他們塞入「溫室」不可?這樣的萬千寵愛,這樣的百般保護,真的是最好?也許你會說我未為人母不應置評,但我將來也有機會做媽媽,我會選擇讓我的小孩過小孩應有的活躍童年,而不是埋頭玩電子產品的宅孩。 跌過,撞過,才知道什麼是「痛」,更會深刻地記著什麼是不應該做。小孩應該在室外成長,應該接觸自然,應該接觸未知,我們覺得「保護」是好,但對小孩的認知成長又是否最好?當然,這些「接觸」會在適當的情況下進行,但我覺得不應該因為害怕傷害,而剝削小孩接觸的機會,因為做室外強悍的野草,總比室內的溫室小花好。
PS:由於私穩問題,不便拍攝任何關於工作對象的照片,所以有點圖與文字不符,敬請見諒。